发布时间:2025-10-31
今年5月,我从东海之滨的甬城来到苍茫辽阔的海西,开启了为期半年的援青生涯,转眼半载将满,行将告别,心中却没有归程的急切,唯有满满的不舍与感恩,化作以下文字作为纪念。
初抵海西,高海拔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夜里缺氧难眠,白天行走气短。面对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我深知,这里不是旅游打卡的目的地,而是需要我沉下心、扎下根的“第二故乡”,我决心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高原精神,树立宁波检察人“重要窗口模范生”的良好形象,在海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幸运的是同事们的关心和慰问很快缓解了我的不适,他们为我提供缓解高原反应的药品和物资,带我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让我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正是这份温暖,让我逐渐克服了思乡之情,我深知,这份温暖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关怀,更是“全国检察一家亲”的生动体现。
我的援青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天峻县院工作,第二阶段在海西州院工作,总结起来主要做了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参与案件审查办理。刚到不久,我就参与了一起涉案金额达400余万元职务犯罪案件的提前介入,引入浙江刑事检察工作中的精细化审查方法,与监委的同志先后召开4次会议进行沟通,通过分析案情,充分交换意见,准确把握案件定性。在办理天峻县尘封二十载的“5·19”命案时,我与同事们仔细审查案卷,制作补侦提纲引导公安机关侦查,针对犯罪嫌疑人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精心设计讯问提纲20余条,促使2名犯罪嫌疑人认罪伏法。在审查一起故意伤害案时,我与同事观看了长达10多小时的监控视频,分析被害人伤情产生原因,得出被害人伤势并非犯罪嫌疑人所为的结论,确保了案件的办理质量。参与全省案件交叉评查、海西州案件评查,共制作评查报告50余份,查找出问题150余条。“不入西北,不知中国辽阔”,海西州的面积有32万平方公里,调查取证千里奔波是常事,我曾创下一周累计2000多公里的办案出差记录,放在宁波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方面,进行经验交流分享。非常荣幸,我多次受邀参加州院检察官联席会议,并到海西各基层院进行调研指导,就多起疑难复杂案件办理、检察建议审查等发表意见,与海西同仁分享宁波的相关经验。我还参与海西州数字检察建设,助力基层院模型应用落地。在未成年人检察方面,我将宁波检察机关在家庭教育、精准帮教等方面一些好的做法传授给当地同事,协助建立有当地特色的未检工作机制。同时,我积极学习当地检察机关的优秀做法,参加了海西、海东、海北三地检察机关首届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展演,通过观摩,深刻体会到青海检察公益诉讼人的智慧与担当。
第三方面,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我走进上市企业青海南玻集团开展企业职务犯罪预防的法治宣讲,介绍检察机关司法专项监督工作情况,讲解浙江省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实践案例。“六一”期间,我策划了“天之海”书信漂流瓶计划,组织宁波、海西两地40余名汉藏青少年开展交流,同时将民族团结、校园欺凌预防、防网络沉迷等内容融入活动中。我先后6次深入高原牧区、民族学校开展“峻里花开·检润未来”巡回法治宣讲,联合法院组织开展天峻县少年模拟法庭竞赛活动。浙青“山海协作”携手促进法治建设相关做法被《检察日报》《法治日报》《宁波日报》等媒体报道,宁波检察援青工作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第四方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海曙、天峻院党组大力支持下,组织两地以视频连线方式开展同堂培训,海曙院结合具体案例分享了在办理经济犯罪、知识产权案件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与实用技巧;天峻院立足当地特色,着重介绍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情况,展现了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云培训”实现了“互学中拓宽思路,互鉴中共同进步”的目标。
天峻、海西乃至整个青海省是祖国的资源宝库,当地群众却并不富裕,可以说他们是守着一座座金山银山,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他们坚守这份清贫,放弃过度开采可以带来的暴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钦佩青海人民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为青海人民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我常常有一种感觉,不是我在支援青海,而是青海在滋养我,这里壮美辽阔的风景、淳厚朴实的民风、无畏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感谢组织给予我的这次宝贵机会,让我在浙江援青十五周年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来到海西投身这项伟大的事业,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初心”——将个人的力量融入到祖国需要,把个人梦想与一方百姓的福祉紧密相连,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同时衷心感谢海西州院、天峻县院的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用心用情的关心和帮助,也感谢“娘家”宁波市院、海曙区院作为“后援团”的鼎力支持。“山海虽远,心意相通”,回到原岗位,我将继续做海西的“宣传员”和“联络员”,把海西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听,尽自己所能,继续为海西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愿海西的明天更加美好,愿这份山海之情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