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调研人物笔谈·原枕谋

发布时间:2025-11-07

技术干警撰写调研文章的几点体会

随着数字检察战略的深入推进,技术已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推动法律监督模式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这一背景下,技术干警不能仅满足于“会做”,更要追求“善思”与“能写”。近年来我聚焦数字检察疑难问题,围绕技术赋能法律监督主题,持续开展理论研究,撰写了多篇调研论文。在此,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我在撰写调研论文方面的一些体会与心得。

1.快速找准研究方向我对调研论文的接触源于同事的合作撰写邀请。起初我认为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技术干警撰写法学调研文章似乎格格不入。然而,随着对数字检察内涵了解的不断深入,我发觉这种“格格不入”恰恰可以转化为“差异优势”,以技术视角切入研究数字检察正是现有理论研究所欠缺的。每个人思维模式、教育背景和工作内容不同,也意味着切入课题的角度和观点不尽相同,结合自身情况找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高度关注交叉学科领域,避免同质化竞争,是高效产出调研成果的关键一步。

2.准确把握前沿热点。前沿领域、热点话题通常更易博得各类期刊杂志编辑的眼球。然而紧跟热点,并非盲目追逐“新名词”或“新概念”,而是应立足办案实际需求,回应现实难题,依托自身专业优势,以理性态度审慎分析新技术的实际效能与适用边界。同时,个人研究要置于数字检察战略大局中去考量,从顶层设计中捕捉方向,从基层实践中提炼问题,从技术前沿中寻找解决方案。唯有将技术逻辑与检察业务深度融合,才能让研究成果既具理论深度又富实践价值。

3.紧密围绕业务需求。数字检察的本质是数字技术对检察业务的深度赋能,而非简单叠加。因此,技术干警撰写论文,必须打破“技术自说自话”的壁垒,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熟悉监督流程、理解办案需求。只有深刻把握检察工作的运行逻辑,才能准确判断技术应用的切入点与风险点,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才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在写作过程中,应避免陷入纯粹的技术术语堆砌,而是注重用检察语言表达技术价值,使研究成果既体现技术专业性,又能契合法律监督业务需要。

访谈人物介绍:

原枕谋,山西晋城人。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事业干部。近年来在《检察工作》《检察技术与信息化》《浙江检察》等刊物发表调研文章多篇,2025年获评全省检察技术业务标兵。